4月14日晚上,粤港澳传媒研究中心首场在线学术沙龙顺利举行,中心主任田秋生以“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公共言说”为题,对自己的研究论文《战后普通知识群体的报刊论政》进行了批评性思考,60多名团队成员与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此次沙龙。

首先,田秋生教授在沙龙一开始便提出,在以往多数论者的笔下,“文人论政”似乎是精英文人的专属,而普通知识群体的角色与贡献鲜有提及,由此所描绘出来的“文人论政”历史图景在某种意义上是残缺不全的。因此田教授从普通知识群体这一小切口入手,通过研究《观察》周刊专设的“读者投书”栏,对普通知识群体在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实践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思考。
接着,田秋生教授详细介绍了《观察》周刊“读者投书”栏的创设及其整体面貌、“读者投书”栏的具体内容及其功能以及“读者投书”的特色、成就与限制。

创设及其整体面貌
关于“读者投书”栏的创设及其整体面貌,《观察》在第2卷第1期正式增设“读者投书”栏。“读者投书”栏的开设动机与编辑理念在于“为普通读者讨论公共事务提供言论阵地,从而形成公共舆论,为民主政治提供基础,进而使刊物真正为全国读者所共有。
而在内容方面,“读者投书”栏所发表的文章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时事评论及建议,第二类是新闻性信息,第三类是阅读《观察》文章所引发的感想,第四类是有关刊物编务的编者公告。通过田教授详细的介绍,大家也初步了解了“读者投书”栏的基本框架。
具体内容及其功能
谈到“读者投书”栏的具体内容,涵盖了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作为平民政治广场,普通知识群体在此建言时局、批评国事,就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二是作为社会展示的窗口,呈现末世图景,连接上层知识分子与底层社会;三是作为读者、编者、撰稿人间的社会互动空间, 促进公共舆论与“知识人社会”的形成。
“读者投书”栏通过回应专论撰稿人的言论,推动了公共舆论的形成,成为“文人论政”交响曲中的“和声部”。除此之外,认同自由主义的普通知识群体在这里获取并强化了身份认同,进而谋求集体行动,建构“知识人社会”。
特色、成就与限制
田教授认为“读者投书”栏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编读往来空间,呈现出鲜明的平民性与新闻性。此外,这里也是自由主义者的精神家园。“读者投书”栏所刊来信在读者中产生积极影响,形成系列讨论。同时,“读者投书”栏所刊发的文章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产生重要的外部影响。但其也存在“言论空间的不确定性”与“作为论政主体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边缘性与软弱性”的限制。
《战后普通知识群体的报刊论政》一文在问题层面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的知识群体;考察对象与史料层面,从《观察》的“读者投书”栏入手。这两点是田教授认为文章的两大价值。但同时,田教授也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遗憾与大家展开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针对“历史研究如何做到更有现实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次的思考。
参与讨论的师生们认为,历史研究与当今的研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时间线的不同。虽然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历史研究所呈现出的过去的图景,可以促进我们对当下的思考。
相信通过这次线上沙龙,团队成员对所在领域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新传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