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到19日,六天时间,122cc太阳集成游戏2019部校共建暑期社会实践梅州队马不停蹄,实践队员们在学院领导、指导老师和媒体记者的带领下走进扶贫一线,发现、记录和传播扶贫故事,带来了一系列的报道,与此同时,各个队员也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果实。
新的尝试
广电171钟宝莹:
第一次做扶贫报道、第一次尝试出镜,一次又一次促使我跳出舒适区、推着我成长。我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明白自己在写稿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回去以后我会把这次宝贵的实践经历好好记录下来,调整并规划好大学剩下两年的努力方向,不负此行。

广电171梁子沣:
梅州之行,我收获了知识、经验、友谊以及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到山区,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生活;第一次深入了解扶贫工作,遇见了许多鲜活的人与事;第一次尝试出镜报道,在同学老师的鼓励帮助之下坚持完成了尝试。短短六天,从一开始的担忧,到后来的不舍,才发现梅州之行已在我的脑海里烙下深刻印记。

新的认知
广编181王译玄:
从一无所知到收获满满,我开始认识什么是扶贫,什么是真正的乡村生活,政策从不是高高挂起,而是切实落在每一片土地上。我也认识到了我的专业是什么,广编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娱乐,而漠视新闻工作。认识到媒体工作者该干什么,把事实记录,把真相告知,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

媒体181张楚咏:
通过这次实践,扶贫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了。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他们给我的感觉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生活虽然穷,但是他们身上的那股劲和无限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样使他们闪闪发光,也让我十分感动。

广告171叶宏洲:
用镜头和文字去记录所见所闻,用心去了解、去接触、去感受、去思考,六天的行程我们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也明白了脱贫攻坚意味着什么、需要付出什么、又能收获什么。脱贫攻坚仍在继续,我们也会继续前行,希冀着自己写下的种种,能给社会带来一些积极向上的力量。

播音182卢嘉宝:
这一次社会实践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慨和感动,明白了新闻传播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新闻传媒人的责任。无论是镜头采访还是现场直播,无论是摄影摄像还是文字通稿,都是要用心去做准备,这个过程中很累,但是完成任务的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这一次实践让我踏踏实实的干实事,让我接触真实的新闻传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广电181王鑫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集第一手的消息,记录第一手的故事,是情怀、是实战。在这次实践中我打破屏幕,真实地看到了梅州土地上鞠躬尽瘁的扶贫干部、山水乡村、红色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梅州人民。用目光感受、用脚步丈量、用文字、图片和影像留住并传递这生发于苏区土地上的扶贫精神,正是这次实践的意义所在。

新的感受
广电161黄颖妍:
这次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村民们在困难的情况下仍依旧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扶贫干部们克服重重困难踏实做事的劲头。正如羊岭村耿书记所说,“生活难免会有磨难,每个人都不容易。”对于从小就生活安逸的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之旅,它教导我:要知足常乐,笑对苦难,多做事,少抱怨。

媒体171孙芷芬:
这几天的实践,去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村,感受到了以前感受不到、接触不到的东西。在扶贫村,看到了扶贫干部的认真与努力,看到了贫困户们的“志气”,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的情况。很感谢这次实践,让我认识到可爱的同学和老师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

广电172张微:
梅州之行,让我对扶贫政策了解得更加透彻,这种透彻是亲身体会触发的共鸣。主动请缨,雷厉风行干实事的村干部;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村民;还有顶着烈日,在新闻道路上慢慢摸索的我们,不到一周的时间,回忆起来有数不清的瞬间悄悄打动我。最喜欢的就是在采访时听到一个老伯说“我做这些事不求赚多少钱,只是喜欢,这样已经很满足了”。没有钱也不能阻止我快乐,这样的快乐细水流长,也更加沁人心脾。

广电172杨海飞:
一个“热”字足以概括我在这次实践中的全部心情与收获。“热”是天气炎热,更是满怀热情,为了寻找更好的新闻故事,每个人都不辞辛苦奔波在炎炎烈日之下,走近新闻人物,发现新闻线索,记录新闻故事。“热”也是“热泪盈眶”,这几天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收获到了许多的鼓励与支持,让我更加清楚明白何为“新闻人”,明白了要用敬畏之心完成好每一次新闻报道。

媒体182卢雪勤:
从脱贫农夫脸上灿烂的笑容到自强不息好少年的奖杯;从湖中村干部在饭桌上交心传授我们的做人之道到扶贫女干部口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从布坪村山上的桃花林,河道旁的光伏文化长廊到九龙嶂红军纪念碑美丽的夕阳。这几天的种种都是在课堂上感受不到的,感谢这次梅州之旅,给了我不一样的课堂,也让我每天充满热情地去感受生活。

媒体161于轲: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热泪盈眶。
同学们让我热泪盈眶。从不熟悉到熟悉,一次次合作,一场场交流,一回回实践,一点点进步。每个人都在迅速成长,除了同学之情,我们更像战友,一起执行任务,并肩作战。
扶贫故事让我热泪盈眶。采访到的几位扶贫干部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缩影。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牺牲和家人的相处时间,走到陌生的乡村去为那里谋发展;我看到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信仰,让我热血沸腾,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还有很大的不足。
而同行的领导、老师,对于此次实践也有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
邹军副院长:
对于同学们来说,此次社会实践有三层意义:一是通过深入到产业帮扶和精准扶贫的现场,目睹中央重大决策在基层落地的过程,从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通过采风、调研和报道,将从学校、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三是在学院指导老师和媒体老师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讲好扶贫故事,深化专业认识,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若说改进之处,我觉得有可能的话,多花时间,再深入一点,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发掘,当会收获更多。

林仲英副书记:
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中担当重任、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力量的高素质干部;在38℃烈日下扛着摄影设备奔走在乡村小道的同学们;深夜还在悉心教授采访拍摄技巧的指导老师和媒体记者;王鑫轶配合大家圆满完成两个半小时不间断直播后不受控制发抖的双手;还有每天夜里刘涛老师的“涛哥分享”等等都令我感动与敬佩!
关于改进之处的话,希望学院的筹备工作能更超前、同学们对实践活功涉及的知识和采访调研环节有更充分的准备和设计,更好地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第一线的变化、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以新闻人的视角产出有深刻思想性的好作品。

张丽芬老师:
此次实践我有两点期望,第一希望通过实践让大家能在专业上有所提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二就是希望能提高大家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的能力,实践不仅是专业学习,同时是为人处世、在社会上生存能力的考验。
实践中还有小小的问题存在,毕竟队伍中有很多大一大二的同学,对于他们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确实看到了大家的努力。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大家从态度、学习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刘涛老师:
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很多,如何让大家得到成长?如何做出成果?出一些什么样的成果?如何配合扩大专业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宣传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等等。
好在同学们不怕苦不怕难,愿意学习愿努力;指导老师团队非常团结、用心和专业;媒体和校友纷纷支持;学院的领导重视和支持;梅州从指挥部到村里,各位领导、干部同仁不仅用和梅州天气一样火热的热情干扶贫工作,也热情周到保证了我们的调研采访工作。感谢所有人的付出、努力和支持!

肖思为老师: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在羊岭村和女扶贫干部的交谈,她很能吃苦,也能苦中作乐。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为村民做的事都觉得是应该去经历、应该去做的,把村民的大事小事都记在心里,用心地解决生活难处和思想疑惑,很敬佩她。
我个人也在实践中收获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收获了欢乐,这几天虽然辛苦但是很快乐,特别是跟同学们在一起;第二,收获了知识,对于脱贫攻坚有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第三,通过实践,可以反观自己的教学工作,可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徐来老师:
印象最深刻的是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次实践天气炎热,部分村落山路蜿蜒,但同学们一到采访地,便头顶烈日立刻全力投入到采访调研中,目的只有一个:把任务完成得更好;回到酒店,也常常为了写稿熬到深夜,第二天又要为当日采访任务早起。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这种吃苦耐劳的态度和精神,也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只要有这样的精神,大家未来也会越做越好。加油!

梅州之行落下帷幕,但相关的报道仍在继续,请大家持续关注。实践队员们也会牢记在实践中学习到的种种技能与精神,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向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们学习,不忘初心,争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