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青春无限,披荆斩棘|我院在第十八届“挑战杯”校赛终审决赛中勇摘硕果!

【发布日期:2023-03-15】  作者:     点击数: 

2023年3月7日,第十八届“挑战杯”我校校赛终审在学校图书馆广场如期举行。我院青年学子汇聚磅礴青春力量,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斩获特等奖1项:《推“播”助农: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主播的直播效能提升路径——基于贵州毕节威宁县调研》;一等奖1项:《国家记忆视角下大学生原创音视频产品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创新路径研究》;二等奖4项:《智慧养老:从观念到实践——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实地调研》、《强国有我——青年大学生创新“乡村振兴”故事的融媒体生产与传播研究》、《从家族意识到家国情怀——宗祠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创新传播研究》、《“环”卫疫路行,“卫”护沁人心——疫情下广州市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调查》。此外,《“可沟通城市”视角下大湾区“非遗”的现代生活融入研究——以广绣为考察中心》等11个项目获得校赛三等奖。

▲我院获奖情况汇总

青春正当时,扬帆远征不止步。本次获得校级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团队,将整装待发,代表学校出征省赛!

▲校赛特等奖获奖队伍

由我院孔令顺、李鲤教授指导的项目《推“播”助农: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主播的直播效能提升路径——基于贵州毕节威宁县调研》在校赛中获得特等奖。

“既是意外的惊喜,也是自然的结果”。对于本次校赛获得特等奖,孔令顺老师表示这首先要感谢评委们的认可和鼓励,给了团队更大的展演舞台。其次也祝贺为此项目付出三年努力的所有参赛队员和指导老师,耕耘终有收获。最后致敬大家的付出,排序总有先后,名单总有限额,而大家的付出却是很难精准测量的。

面对即将到来的省赛,他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期待。他期待通过接下来更好地整合队伍、凝练材料、提升效能等全方位的努力,让参赛选手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提高,从而培养自信心和团队意识,为未来人生舞台上更精彩的竞赛提供支撑。只要尽力而为,相信春天到了,花自然会开!

对于韦欣竺同学而言,在本次校赛中获得特等奖,这是对他们的项目和自身不断努力的肯定。回顾过去的一年、两年,团队成员都在为这个项目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是在暑期实践中的突出表现,还是社会调查中的一勇当先,甚至是最后答辩环节的临危不乱,都给团队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在接下来的省级比赛中,团队会更加认真、细心地打磨项目内容,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校赛一等奖获奖队伍

由我院张爱凤副院长参与指导的项目《国家记忆视角下大学生原创音视频产品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创新路径研究》,在本次校赛中获得一等奖。

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培育一个大的项目,张爱凤副院长表示,做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多次的实践进行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她倡导学生们“淡化结果,重视过程”,在进行项目竞赛时,能够投注更多的热爱。“挑战杯”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她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也启示新传学子们多积累多实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项目负责人康莹同学用了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项目发展,分别为:扎根、生根、开拓。在校赛立项的阶段,团队深耕于红色文化的学习、调研、传承与创作,充分感悟革命英烈的精神和信仰,这是“扎根”的过程。突围校赛,挺进省赛,她认为接下来是“生根”的过程。团队会在红色文化传播的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方法,突破现有的成果,以青春视角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可知可感、可亲可近。通过创作与传播能够影响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团队,激发青年学子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除了比赛之外,红色文化传播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她认为团队未来会实现项目的“开拓”。每一位成员不仅仅是项目的贡献者,更是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开拓者,用红色文化照亮航程,以使命担当书写答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上贡献青春力量,“挑战杯”为大学生搭建了公平展示才华的舞台和培养自立自强科创精神的擂台。希望在未来,新传学子能够再接再厉,争取在省赛中挑战自我,再创佳绩!


文字记者 欧 颖\文字编辑 谢 恬

Baidu
sogou